就在前不久,印度发射月船三号引发了一系列“涟漪”效应,从成功发射、到飞船失联、再到调整姿态,最终成功挽救了回来,预计8月23日左右能够进行月球的软着陆。而在此期间,俄罗斯“闷声”干了一件大事,成功发射了“月球25号”,飞船的运行轨迹基本上按照既定计划实施,有望抢先印度一步登陆月球。
8月11日,载有“月球-25”号的俄罗斯无人月球探测器的“联盟-”火箭,在东方发射场点火升空,重启了从苏联时代算起已中止47年的探月任务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根据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公开的消息,该探测器重量约为吨,携带31千克科学设备,上面配备了一个机械手,可以在最深30厘米的地方开展月球土壤采样。所有的取样和分析都将在月球上进行,分析结果将被发送回地球。
公开的消息还显示,月球-25号探测器在发射以后,将先后进行两次轨道调整,在8月16日进入近月轨道,于8月21日在月球南极的博古斯拉夫斯基环形山以北的月球南极附近软着陆。如果月球25号探测器软着陆成功,那将是第一个在月球南极区域着陆的第一个探测器,从而创造一项新的世界纪录。
月球-25号探测项目,是一个发射自动着陆行星际探测器项目,目的是探索月球表面,包括寻找水,并研究着陆技术和开展相应的月球土壤分析,这个项目的成功实施,能够为俄罗斯下一阶段更深入的月球探测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。
月球探测器在月球上要想成功实施软着陆,将面临以下诸多难点,这也是探测器在真正实现自身功能和价值的过程中,所面临的最为严峻的一个阶段的考验。
一是月球表面的环境十分复杂。月球表面存在各种地形和撞击坑,使得软着陆器需要面对复杂的环境和飞行路径。此外,月球表面的大气层非常稀薄,只有地球表面大气层的一小部分,这使得软着陆器在着陆过程中缺乏空气阻力来缓冲和减缓速度,需要使用其他方法来减速和稳定着陆过程。
二是精确控制软着陆器的速度和姿态难度很大。软着陆器在着陆过程中需要减速到相对较慢的速度,以避免着陆过猛导致损坏。此外,软着陆器还需要保持稳定的姿态,以避免翻滚等运动造成损害。这需要高精度的控制算法和控制机构来实现。
三是软着陆器的设计和制造难度也非常大。软着陆器需要承受高冲击和高温,同时需要具有稳定性和可靠性,这对其设计和制造提出了很高的要求。此外,由于月球表面的环境和地球表面不同,软着陆器需要适应月球的环境和条件,这对其设计和制造也提出了新的挑战。
四是通讯问题挑战极大。由于月球表面与地球之间的距离遥远,通讯存在延迟和失真等问题。因此,软着陆器在着陆过程中需要自主完成大部分的操作和控制,而地面控制中心则需要实时监测和掌握软着陆器的状态和位置,以确保软着陆器的安全和顺利着陆。
为了克服这些难点,科学家们需要深入研究月球表面的环境和动力学特性,设计出适合于月球环境的软着陆器,并开发出高精度的控制算法和控制机构,以确保软着陆器的安全和顺利着陆。
因此,无论是俄罗斯的月球25号,还是“起个大早赶个晚集”的印度月船三号,要想最终成功实现月球软着陆,所面临的风险挑战将会非常大,未来的几天将是检验这两个探测器“成色”的关键期。
包括我国、美国、俄罗斯和印度在内,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航天大国,都选择在月球南极上进行探测,足以证明月球南极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,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一是可能有大量的水冰资源:月球南极的永久阴影区可能含有大量水冰,其含量可能高达6%左右。这些水冰不仅可以解决航天员的饮用水问题,还可以通过分解得到氧气和氢气,作为燃料。
二是有利于研究月球内部结构:月球南极的艾特肯盆地是太阳系中最大的盆地,其深度达到12公里。这个盆地由于撞击而形成,保留了原始的撞击构造,因此对于研究月球内部结构和演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。
三是有利于建造有效抵挡低温和高能辐射的场所:由于月球南极的特殊地理环境,可以在盆地下方建造有效抵挡低温和高能辐射的场所,为未来的月球基地提供保护。
正因为以上原因,月球南极成为了航天大国在月球探测领域的“兵家必争之地”。
我国在未来一段时期内计划进行多项月球探测任务。
首先,我国计划在2024年发射“嫦娥六号”探测器,以从月球上采集更多样品的名义,再次对月球样品进行返回。这将是我国第四次进行月球样品返回任务,也是自2013年以来我国再次对月球进行采样。
其次,我国计划在2026年实施“嫦娥七号”南极采样任务。该任务将由多个探测器组成,包括轨道器、着陆器、巡视器和载荷等,以对月球南极的特定区域进行深入探测。
此外,我国还计划在2030年之前实现载人登月任务。这一任务将由我国航天员完成,并计划实现我国人的首次登月。
另外,我国还在积极开展月球科研任务,包括正在建设大型射电望远镜,以便在未来数年内对月球进行更深入的探测。此外,我国还计划在2028年之前建成月球科研基地,并将在该基地开展广泛的科研活动,包括对月球进行全面的地质调查、研究月球资源和环境等。
关键词: